找到相关内容17897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南岳大乘止观法门(1)

    止观二门。依此法故速能成汝之所愿也。外人曰。善哉愿说充满我。亦使余人展转利益。则是传灯不绝为报佛恩。沙门曰。谛听善摄为汝说之。所言止者。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。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。...

    慧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1880942.html
  • 殖民初期日僧来台转赴福建的活动

    此现状,我宗报恩之大义岂能沉默。且盱衡今日世界之大势,日清结合是东洋和平的根本,彼我官民为此苦身心已非一日幸我台湾总督特见于此,苟有其人从事,其有不辞为后援之。山  松本无住的诉求有两个,一个是诉诸...

    阚正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2980963.html
  • 谁说的话──巴利与汉译经典关于说者的差异

    想思的過程」的精闢分析,與本經的內容有較緊密的關係。依據此譬喻的漢譯版本,如同任一小部分的蜜丸都能產生甜味,此經所教導的「法味」也可以經由六根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的任一根門修習而體驗到。如此漢譯的...

    无著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3881374.html
  • 温州宗教历史概况略析

    】历史上温州的天主教概况略析   天主教:在历史上,曾两度传入温州,均受挫而止。   元朝年代,景教与天主教传入,史称“也里可温”(蒙古语,为:有福缘的人)。据《元史.典章》三十三卷记载:大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4381383.html
  • 生死的省思 —从生死的探索到现代生死学建构课题

    都曾经在其孩提时代,问过自己的父母亲这个生命的公案:「我是从哪里来的?」即:「我是从哪里来到这个世界的?我到底是如何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?」然而绝大多数的父母亲,在第一次面临幼儿突然提出这个问题的当下...顿悟顿修」,主张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净土宗则强调「信愿往生」,由阿弥陀佛之慈悲大愿,以愿引愿,而感发娑婆世界的众生发愿求生净土。净土者,清净国土之。净土并非天堂,乃是阿弥陀佛为接引十方众生,而化现成...

    慧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4581389.html
  • 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

    不移而多子之。   茶被人们仰之为崇高的道德象征,人们对茶就不仅仅是偏爱,而更多的是恭敬,并引而为楷模。此时的茶礼,其内涵早已超出茶本身的范围而简直成为嫁娶中诸多礼节的代名词。《见闻录》载:“通常...之为用,其利最溥,物外高隐,坐语道德,焚之可以清心悦神;四更残月,兴味萧骚,焚之可以畅怀舒啸;晴窗榻帖,挥尘闲吟,篝灯夜读,焚之远避睡魔,谓古伴月可也;红袖在侧,密语谈私,执手拥炉,焚之薰心热,谓古...

    赖功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92081413.html
  • 神智从义对“具”的反思

    治之药;三障四魔消性恶之名,为所治之病。由是乃说破同体之惑,亦是断于性恶之义。斯乃过德雷同,望声谬说耳,何由能解方便药草无差即差亦权之乎?《文句》及《记》明同体惑终须永破,究竟清净,如灯生暗灭,虽无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081705.html
  • 从观心评天台山家山外之论争

    差别」之。   因此,知礼对于心、佛及众生三者之关系,基本是从此三者各具理具事造来阐述三无差别之关系,即心佛众生皆各理具三千法(一切法),同样地,亦皆各事造三千法(一切法)。推而广之,法法皆是理具...山外违文意内容,参大正46·708下—709中。)。   2.问:据上所引众教虽见相违,且如立此十问(案:「门」字之误),欲通妙理,亡于名相。若一念属事,将不违作者乎?   答:立门近要则妙理可通,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181706.html
  • 孤山智圆的理具唯心思想及其对知礼之反批

    便谓草木国土自具三千,殊不求文始末之(27)(卐续藏100·511下)。   以上皆可说因对心看法不同所产生的问题,而智圆对知礼观点之反批,主要仍以扣紧心而来,知礼的偏妄心重事法皆成了智圆批评的对象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181707.html
  • 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

    劫;无吠声逐响,断慧命于多生。”⑤在他看来,佛教正处于末法时代,学佛者更严辨正法与邪法、佛行与魔行之分界。为此,他大声呼吁说:“为僧徒者,守正法不染邪法;为宰官者,护正法不护邪法,斯不负如来付嘱之。...

    陈永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45382053.html